“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——在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中,许多职场人正面临这样的困境:传统经验难以适应新技术变革,政策解读能力不足制约决策高度,碎片化学习无法形成系统竞争力。某能源企业战略部负责人张先生坦言:“去年参与政府新能源项目竞标时,对‘全国统一大市场’政策理解偏差,导致方案落选。”这不是个例。国务院《“十四五”数字经济发展规划》明确指出,要“加快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”,而系统化提升产业经济学能力,正是破局关键。
知识体系断层:传统产业分析框架难以应对数字化转型需求,政策文件如《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》要求从业者“具备产业链协同分析能力”,但多数职场人缺乏系统性学习路径。
晋升隐形门槛:教育部等五部门《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》(2023年)提出“优化学科专业服务产业需求”,企业选拔中高层时更倾向硕士背景的复合型人才。
时间成本困局:传统教育模式与在职人员时间冲突,2023年某职场平台调研显示,68%的从业者因无法协调学习与工作放弃深造。
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在职课程班,直击职场进阶核心需求,课程设计严格遵循教育部学科建设要求与产业发展趋势:
▍模块化知识重构
政策研判能力:通过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》课程,深度解读“专精特新”“现代产业体系”等政策内涵。例如在《数字经济与产业融资》模块中,学员运用课堂教授的“政策传导模型”,成功预判某地政府产业扶持资金流向。
数字工具应用:《统计与计量分析》课程融入产业大数据分析实战,某汽车行业管理者反馈:“课程中学习的产业链可视化工具,直接应用于供应商风险评估,效率提升显著”。
产业前沿洞察:在《企业并购与重组》方向课中,剖析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企业案例,掌握证监会《上市公司行业信息披露指引》要求的分析方法。
▍弹性学习机制
时间高效配置:1.5年学制(每月1-2次周末集中授课),较传统硕士周期缩短30%。2024级学员王某(某券商高级分析师)表示:“《宏观经济监测预警》课程内容直接应用于当月行业研报,学习与实践零时差”。
OMO混合教学:直播回放与线下研讨结合,深圳某创投机构合伙人陈某在出差期间完成80%课程学习,真正实现“带着项目进课堂,带着方案回企业”。
▍职业发展双通道
证书与学位衔接:完成课程获教育部备案的结业证书,符合条件者可申请同等学力硕士学位,衔接人社部《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》的继续教育要求。
资源网络赋能:依托人大校友平台,参与发改委、央企等机构的产业研讨活动,拓展政企合作机会。
政策机遇窗口即将关闭
教育部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(2023年)强调“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”,本项目作为校企合作示范课程,目前补录名额仅剩少量。详情可咨询在线老师。“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”——当产业变革按下加速键,唯有系统性知识升级能让职场人摆脱“能力焦虑”。点击下方咨询通道,获取你的产业经济学者成长计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