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直属985、211重点高校,人才荟萃、名家云集

中国人民大学课程研修班

别被“社工”两个字吓跑:人大社会心理在职研的这门课,可能是你职业升级的隐藏按钮

“孩子一哭,客户电话就响;家长群里一条@,项目群立刻炸锅。”——这是不是你在办公室的真实写照?当职场人升级为宝爸宝妈,工作与育儿就像两条高压线,任何一条失控都让人瞬间破防。你缺的不是耐心,而是一套把家庭场景翻译成管理语言的系统方法。

可是,非社工背景的“外行”一听到“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”就心里打鼓:我又不去居委会,学这个干嘛?别急,这正是我们要拆掉的认知墙。

1:角色错位

“我又不是社工,难道要去带娃?”——其实,课程真正训练的是把家庭—学校—社区看作一个整体系统的思维。人大课程里的“家、校、社协同育人机制”模块,就是把家长、老师、社区资源整合成一张网,帮你在工作里快速联动多方资源,做项目时不再孤军奋战。

2:时间碎片

周末已经被加班和亲子班塞满,哪有空上课?简章写明“平均每月1–2次周末集中线上+线下”,用早晨送娃前的一小时听直播,午休30分钟做案例讨论,晚上哄睡后再写作业,碎片时间就能攒够学分。

3:证书焦虑

“结业证不是学历证,单位认吗?”依据教育部2020年文件,用人单位不得将学习方式(全日制/非全日制)作为限制条件;硕士学位证书在职称评定、积分落户中同样有效。先读课程班,再申硕,路径清晰,风险可控。

4:知识迁移

“家庭社会工作听起来离业务很远?”恰恰相反。课程中的“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体系”教你把家长群变成用户社群;“儿童与家庭社会工作”让你学会用焦点小组、个案访谈做用户需求调研——这些正是产品、人力、市场岗位每天都在用的技能。

5:人脉断层

下班后除了同事就是家长,圈子越混越小?周末课堂把来自互联网、快消、教育、金融的同学放在同一小组做案例,一次演练就可能带来下一份工作或合作项目。

国家层面,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2022年施行,明确提出“建立健全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协同育人机制”,企业与政府都在寻找既懂业务又懂家庭场景的跨界人才。你提前修完这门课,等于在政策红利期提前占位。

招生名额已所剩不多。如果你也在寻找一条既不脱产又能升级认知、拓宽赛道、兼顾家庭的进修路径,现在就把简历和学历扫描件发给在线老师,锁定席位。

详情与报名,请直接对话网页右侧的【在线老师】,回复“社会心理学+姓名+电话”,即刻预留名额。

  • 联系方式:010-59648234
  • 地 址:中国人民大学校内